2年前,他被确诊为肺癌,肺叶被切除一页。去年,肺部安放的14个金属架诱发了炎症,时常像针扎一样疼痛。此刻,他揉一揉胸口,长叹一声——没法像以前那样生龙活虎般穿行于导弹阵地了。
从军38年,谭清泉铆在阵地上、守在导弹旁,将自己的生命同共和国导弹事业紧紧连在一起。再过2年,他就退休了。
导弹体积庞大,精密器件密布全身,正常情况下作业都让人心里打鼓,这么大的风还能继续吗?万一失误,谁都承担不起这责任。
现场有人建议推迟。时任旅长问:“能不能保证安全?能不能干?”作为现场技术把关组组长,谭清泉斩钉截铁地说:“能!”
面对众人犹豫的目光,谭清泉说:“风大,但仍在气象条件允许的极限值之内。至关重要的是,我对导弹装备的性能有信心,对战友们娴熟的操作技术有把握。”
随后,谭清泉调整了方案,现场指挥协调,带领官兵完成任务,还开创了该型号导弹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装填对接的先河。
该型号导弹系统庞大、技术复杂,稍有不慎,后果难测。与导弹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谭清泉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心里清楚:风险再大,自己也不能退缩。
一次,部队跨区执行实弹发射任务。一切准备就绪,导弹即将进入发射倒计时。某系统突发故障,发射紧急叫停。
当其他人撤离后,谭清泉带领技术骨干毫不犹豫地走向极度危险的弹体。他们小心翼翼地拔下一个个电缆插头……紧张忙乎一阵后,奇迹出现了:导弹恢复到安全状态。
随后,他又组织进行了50多次试验,确保了第2天发射取得成功,还创下该型号导弹发射史上的多项纪录。
战友们清晰地记得:他冒着零下28摄氏度的严寒,奔波在导弹发射现场,夜晚咳嗽不止,连续失眠;他身穿随时能捂出汗的防护服,带领技术骨干组织阵地某状态改革……
望着谭清泉一次次义无反顾的背影,许多人都替他担心。谭清泉说:“是军人,就要扛起自己的使命,我决不能后退,因为我的身后是祖国的安宁。”
公祭习谈公祭日李克强亚欧行无人机闯空中禁区呼格案再审结果不动产登记西部冰川萎缩年末躁动小年火车票今日开售廊坊幼儿园危房倒塌聂树斌案3大疑问东三省人口流出习公祭日讲话李克强谈吃空饷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