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优良学术传统、素以文史见长的综合性大学,2000年7月与原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之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明显提高。特别是2001年2月,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山东大学协议签署后,“985工程”全面启动,在2002-2004年的三年时间内,部省将共计投入8亿元人民币(其中教育部投入3亿元,省政府投入5亿元),用于支持山东大学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山东大学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按照部省共建协议和同志关于“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山东大学办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的题词精神,经多方认真论证、研究,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山东大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就是:学校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学校发展可利用的资源是无限的;学校发展可把握的机遇是无限的;学校发展的自身潜能是无限的,大学应该在社会发展中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在“四个无限”思想的指导下,山大提出了“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由此提出了《山东大学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2002—2005年发展规划》、《山东大学“十五”学科建设规划》和《山东大学校园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定位、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顺序。强调通过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建立起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实力强大、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使代表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在全国高校排序中明显前移,为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办学理念的创新为山大这所百年老校注入了生机活力。在较短时间内稳步实现了实质性融合之后,在部省共建经费支持下,学校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在各方面的投入。“985工程”实施三年来,山大在学科建设上投入经费27600万元,共支持了57个项目;在人才工程建设上投入经费3000万元;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投入经费23500万元,主要用于教学服务体系、实验室建设、校园网建设;在大型基础设施及修缮上投入经费4000万元;在基本建设上投入经费21000万元;在大学科技园建设上投入经费1500万元,使得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山东大学的实质性融合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引起了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的重中之重。“985工程”实施后,山东大学明确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到“十五”末,有15个左右二级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其整体学术实力和科研工作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方向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成为山东大学的标志性学科;在信息、生命、材料、能源、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有一批应用、交叉学科迅速崛起并成为山东大学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支撑力量;大幅度带动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与发展。2001年11月,学校决定从部省重点共建经费中斥资2.7亿元人民币,设立了“山东大学学科建设项目”(又称“985”学科建设项目),制定了《山东大学学科建设项目实施办法》,对学科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地以项目的形式立项建设。
——学术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学校只有凝聚态物理、微生物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985工程”实施后的2002年,文艺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凝聚态物理、微生物学、材料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6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金属液态与遗传工程实验室、实验畸形学实验室、心血管实验室先后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达到4个;“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文艺美学研究所”被评审、批准为百家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学位授权点数大幅度增加,学校发展受学位点制约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变。2000年,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74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157个,经济学、能源、药学、环境、生物医学工程等许多与山东省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都不能培养博士研究生。实施“985工程”后,学位点数不断增加。今年在全国第九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又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33个。目前山大已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总数达118个(含自主设置专业9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总数达199个(含自主设置专业9个),覆盖除农学、军事学外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另有J.M、MBA、MPA、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口腔医学硕士、MPH等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14个。山东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居全国高校前10位。
实施“985工程”以来,山东大学全面创新科技体制和科研管理运行机制,以“整体跟进、重点突破,以人为本、强化创新“作为指导思想,突出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大力开展应用开发研究,学校科技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科技经费显著增加。2000年山大科技经费为7197万元,实施“985工程”后,科技经费2001年为9522万元,2002年为16180万元,2003年预计近2亿元,三年增加到近三倍,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同时,学校承担重大科技计划的能力明显提高,一大批国家重点、重大科研计划落户山大,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科技攻关能力。其中山大承担的“十五”国家“863”计划“碳纤维关键技术”专项,总投资900多万元,一期投资550万元,不久将会开发出实用的T7OO级高强型PAN原丝及碳纤维技术和产品,满足我国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
——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据统计,2001-2003年,山大共申请专利190项,其中发明专利156项;获批准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34项;鉴定科技成果319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2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49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励7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6项;在2002年和2003年教育部公布的提名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山大获奖总数均列全国高校第一;蒋民华院士、彭实戈教授分别荣获2002年、2003年度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础研究的实力与水平。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结果,2001-2003年山大每年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分别为445篇、519篇、742篇,居全国高校第7名、第8名、第8名;被E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分别为257篇、304篇、376篇,居全国高校第11名、第11名、第9名;国际论文被引用数分别为270(602次)篇、261(563次)篇、522(1091次)篇,居全国高校第9名、第10名、第8名;至今,山大国际论文统计主要指标已稳定进入全国高校前10名。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校高度重视与山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大力推进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以“氧化锌纳米粉体的制备技术”、“天达—2116”植物抗病增产剂、“燃烧与烟气净化技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和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技术进步。
学校尤其重视与地方和企业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方法、新途径和新形式。目前,山大与地方或企业共建20余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等产学研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对接活动。现在学校已启动“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行动方案”,以构建反应灵活、实力强大的科技服务平台,这必将对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科研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仅以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在今年科技部组织的评估中被评为工程材料组参评实验室的第1名,并获得“优秀”的好成绩。近年来,在多项重大创新性实用材料的研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采用“四槽流动法“制备的大尺寸优质KDP晶体用于“神光”Ⅱ号工程,打破了西方的垄断;在国内首先获得大尺寸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单晶;在国际上首次将具有旋光性质的硅酸镓镧晶体制成了实用的电光Q开关;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首创采用软化学方法制备立方氮化硼新方法,为《Nature》杂志专文推介;在长期MOCVD生长第二代半导体研究工作基础上,作为主要单位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计委“半导体发光材料与芯片技术”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项目,使我国半导体发光管、激光管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绩显著。为保持和发扬学科特色与优势,重振文科辉煌,去年5月学校出台了《关于贯彻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改进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见》,围绕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组织研究力量,出精品成果。有89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支持,使学校承担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15项,其中《清史稿艺文志》和《中国审美文化史》荣获一等奖。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94项,其中一等奖10项。洛庄汉墓的考古发掘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高校和省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促进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学校按照重点基地管理模式,组建了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促进了研究力量的整合。学校加大投入,设立“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硕果基金”“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杰出学者奖励基金”“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成长基金”,分别支持不同年龄层次的社科研究人员,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校内基金资助体系,已有103人得到资助,对发挥传统人文学科老学者的学术特长、培育新生的研究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史哲》等学术期刊各具特色,影响较大。《文史哲》继荣获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之后,又被列入首批全国高校名刊工程。
“985工程”实施以来,山东大学更加重视本科教学,制定了《山东大学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鼓励教授上讲台,提出“要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的响亮口号,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全面发展+竞争力,即培养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山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再造,新增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金融工程、物流管理等12个社会急需的新专业。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实行按学院和学科类别招生,并允许在校学生二次选择专业或修读第二学位。在全国高校首倡并大力推进“三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海外求学经历、社会实践经历),目前在校本科生中有海外高校学习经历的500余人,在国内10余所名校“访学”的有350余人(同时接收国内高校访学学生257人),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中文、数学、物理三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的评估验收,其中“中文”基地和“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取得了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评审、立项;依照国家人才基地建设模式,创办了“文史哲”基地和“金融数学”等校级基地。
积极参与“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建设,有教育部教学名师1人、网络课程4门、国家级立项规划教材15部;有4门课程被省推荐参加“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有5项“新世纪教学教改立项”已获教育部验收通过。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