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超声波吗?这是由声波的振动频率来划分的。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Hz)的为次声波,20至2万Hz的为可听声波,大于2万Hz的则为超声波了。你们还知道吗,在世界各国医学界尚未进入超声医用的年代,我国“上海市超声医学诊断研究小组”就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成立了,并且研究成功了用于诊断的“A型超声诊断仪”。当时,属于。
“转眼80岁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人,也像水一样。”我国超声诊断创始人之一安适先生,在1998年4月上海召开的中国超声诊断创建40周年大会上感慨地说。
我国超声诊断研究、应用,起始于50年代。那会儿,超声波在工业上用作“探伤”。我国的江南造船厂用工业超声仪探测锻压的船用钢轴有无内伤和气泡,因为介质不同或介质密度不一,超声波的反射就会有差异。已于1963年去新加坡定居的安适先生和他在国内超声医学界的同事周永昌教授、朱世亮教授想到了“超声波”,想到超声是否可用于检测组织的变异和疾病?他们向江南造船厂商借来一台工业用超声仪,开始了秘密研究。发现,正常人和病人的同一部位显现了不同的超声反射波。那就是最早的“A型超声诊断仪”第一次在我国医学领域的研究、应用。
随着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超声诊断的发展十分迅速。M型、B型(二维)、D型(频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等方法相继用于临床,还诞生了组织多普勒、三维和四维超声、食道内血管内内超声、超声CT等等。它们各有特色、各有所长,用于组织的形态学或功能学诊断。由于相对于X线、CT、核磁共振、ECT等影像学检查,超声波有无创伤、无副作用、可以多次重复、价格相对较低、可以实时地(动态地同时地)显示病变部位等优点,它的临床诊断价值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从头到脚,对的每一个部位都可以进行超声检诊。现在,人们常会说去查B超,就是说的超声波了。当然,如上所说,超声波的检诊方法绝不仅仅是B超,还有上述的诸多超声检查方法,医生会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上述的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超声检诊。比如,检查胆结石、内脏大小等,用B型或加M型超声就可以诊断了;对于先天性心脏病、血管病变、癌肿等则应加上彩色超声或动态三维超声(四维超声),以利于及时确诊;食道内血管内或内超声,则可以显示经体外无法显示或显示不好的某些病变。
超声检诊还有一些特殊的新技术。比如,现在国外研制出的检测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的仪器、以及对超声图像进行定量检测的“DFY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均已应用于临床。“DFY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可以用于判断正、异常组织性状,进行“超声组织定征”检测,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现超声诊断仪的探头频率一般为2.5~10兆赫兹,根据超声波的“频率越高,清晰度越好,但穿透力越低”的原理,分别用以对的表浅或深部组织进行检诊。据此原理,人们又研制出了超声频率高达100~450兆赫兹的“超声显微镜”,其超声波的探测深度极浅,可以对厚仅4μm的离体组织薄片行超声病理检测。其优点是所取组织不用进行石蜡包埋,可能更好地反映组织特性。
超声波有“热效应、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打个比方说,“热效应”相当于我国传统针灸的灸的热作用,机械效应则相当于针灸的针刺作用。所以,临床上也用超声波进行疾病的治疗,比如超声理疗及超声美容等。这些方法,其所用的声能量也是很低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利用超声波的“热效应、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肿瘤的无创性外科技术迅速兴起,在攻克人类顽疾癌症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更为可喜的是,这一被国外学者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才可诞生的全新技术上世纪就在我国重庆市诞生了。重庆医科大学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附属第二医院肿瘤治疗中心的王智彪教授等人主研的世界上首台“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问世,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这是首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通过对上万例肝癌、乳腺癌、骨癌、软组织肿瘤、子宫肌瘤等疾病的临床应用,证实安全有效,且生命质量改善、免疫力提高。
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开展的“超声分子显像与治疗及相关仪器研究”,亦是前景广阔。这离不开超声微泡造影剂,该造影剂系小于红细胞的含气微球,可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因为超声对气体几乎全反射,声像图显示清晰,十分有利于对疾病的诊断。超声微泡造影剂还可携带药物/基因寻靶,有利于对疾病的精准靶向治疗。我们团队于2004年首先提出了“超声分子影像学”概念,一直研究至今,获数十项课题资助,获得了11项国内外发明专利,获得了1项产品批文、3项专利产业转化,获得了重庆市2015年自然科学一等奖,发表了高分SCI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了《超声分子影像学》专著,其研究成果写入了权威书籍和国家统编教材。